腎結石、輸尿管結石、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,到底「有同款」還是「嘸同款」?其實它們對身體健康的影響,是有共同之處,也有不同之處。結石會引起尿路阻塞,阻塞會引起感染,感染又會加速結石「長大」,這是結石病理的鐵三角,一旦確立,會互相推波助瀾,是惡性循環。不管是甚麼部位的結石,循著這個線索探討就對啦。
結石方面:結石有三大要素。一、材質。二、大小。三、位置。人體的尿路結石,幾乎都是多種材質所沉澱積壓而成,其中八成以上是草酸鈣,其實按照脫水狀態,還可以細分為單水草酸鈣,雙水草酸鈣……等,它們之間的外觀及硬度是不同的,除了草酸鈣外,其它尚算常見的材質還有磷酸鈣、磷灰石( STRUVITE)、尿酸及膀氨酸。結石是一個進行中的疾病,在自然狀況下,其大小尺寸,當然是「與日俱進」的,我們當然只能就診斷時的當下來作評論,愈小的石頭,移動性愈強,就愈容易引起劇痛,大概米粒大小的石頭最厲害,在照X光片時,石頭與骨頭都在底片上呈白色(只有尿酸結石例外),當石頭與腰椎或骨盆重疊時,就不容易「看到」了。愈大的石頭愈容易「卡住」引起阻塞及感染,一般的「行情」是這樣子的,移動中的石頭,其橫切面直徑小於五釐米( mm)比較會「隨波逐流」,假以時日,自然排出的機會很高,五釐米到八釐米者,自然排出的機會約三到四成,一公分以上者,機會就很渺茫了。這當然不是絕對的規律,我也親眼看過有病人自然排出一顆長二點五公分、寬一點三公分的輸尿管結石。結石所在位置也就是命名的來源,在腎臟的就叫做腎結石,如果結石往下游移動到輸尿管,就是輸尿管結石,到膀胱的就是膀胱結石,如果卡在尿道就是尿道結石;由於尿流方向是往下單行道,今日的腎結石,明天可能變成輸尿管結石,甚至膀胱結石,但是當然不會反其道而行,膀胱結石不可能變回腎結石的啊!
阻塞方面:幾乎所有尿路結石都在腎臟內成型的,「平平」是腎結石,因成型的位置不同,也會有不同的「命運」。腎臟的排尿結構是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組的腎盞群,每組各有二到四個腎盞,各組腎盞匯合成上、中下之管道,然後通過進入同一空間叫腎盂,腎盂出口就接入輸尿管。結石都是在腎盞內成型的,成型長大後會逐漸堵塞所在的腎盞,並引起局部發炎,每個腎盞結石,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,一、在長大的過程中,受不了尿流量的沖擊而掉下來,隨波逐流,「外放」成為輸尿管結石,在上、中群組的腎盞們,比較有可能落得如此下場。二、在原地不斷長大、占地為王,終於占滿整個腎盞,這種「打死不退」的腎盞結石,最有可能發生在腎臟下群組腎盞,它們有兩種可能的命運。「安靜的」在占滿整個腎盞後,只引發局部小問題,有時好多年都無甚變化,我們稱之為沉默結石( SILENT STONE)。「進取的」會以一個腎盞的基地,往外擴展到鄰近的腎盞,並且一個一個地串連起來,最後填滿了全個腎臟所有排尿空間,我們稱之為鹿角狀結石( STAGHORN STONE)。
鹿角狀結石很可能引起極嚴重的病況,如果沒有妥善處理,是有可能致命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