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我說過,本土型菜花的第一項特點,就是出現高致癌危險的病毒機會高達百分之二十二。其次是男女平等,無論是平均感染病毒類型數、用藥量及治療天數,男女差不多。接下來要研究的就是病毒類型對疾病的影響,按照一般直覺的想法,不同類型的HPV,應該有不同的「習性」,可能長成不同的菜花,表現也該有所不同,按照我的調查,如果依照病毒類型來分類,的確不同型的病毒會造成不同的菜花,也有很不同的表現。
病例依照病毒類型來排列分組,第一組單純的低危險十一型菜花,共有十三例。第二組單純的低危險第六型菜花,共有十六人。第三組是含有高危險類型的菜花,例如五十一型、十六、十八等型,共有十一人。這三組的人數相當,可以說具有代表性及可信度。第一個分析的是年齡因素,一、二、三組的平均年齡依序是三十六點四、三十四點四、三十五點四歲,各組的差異很小。,可見會「遇」到甚麼型的菜花並不一定,純粹是「遇人不淑」、「隨遇而骯」,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同等的機會,感染到高危險型的菜花。
第二個要查看的是性別,既然男女體質有別,會不會高危險類型菜花,有性別傾向呢?第三組高危險菜花組是六男五女,比率接近一比一,由此可見,遭遇高危險HPV長出易致癌菜花的機會,並無性別的差異,男女平等,任何人都不可輕忽大意的。
第三個考慮是不同型號的HPV,會不會長出不同外型的菜花,譬如病灶外表形狀、大小,如果不同型號HPV長出完全不同外型的菜花,診斷的工作將更為容易了。首先看三組菜花的面積大小。平均面積依序是十三、二十和二十六平方公厘(mm),從統計學驗算是有意義的差別。也可以這樣子說:低危險菜花在求診時看見的病灶,size比較小,高危險菜花在求診時看見的病灶,size比較大。至於外表形狀方面,與HPV的型號並無絕對關係,任何一種型號的HPV,都可以長出不同的外型,有時差異還蠻大的,可以從最平坦的平疣、突出的丘疹狀疣,到長寬高都超過一公分的巨大疣,所以不能「以貌取人」,不能光從外形來判斷是那一型號的HPV。
其實決定菜花外觀的因素,除了病毒型號外,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。第一是個人抵抗力的差異,尤其是白血球的細胞免疫力,免疫力高者甚至可以剋制病毒不發病,免疫力低者菜花就愈大。第二是發病部位,如果在明顯的部位,當事人就可以及早發現。第三是當事人的性格及對疾病的忍耐度,也會影響就醫的早晚。第四是經濟能力,菜花的現代化治療,難免破費一筆,如果經濟不寬裕,例如年青學子不敢跟家長剖白要錢,醫藥費東挪西湊,常會延誤就醫。在我調查的病人中,就診最快的是一位中年男士,發現「異狀」第二天早上就來看病,最慢是一位老人家,發現一大顆東西已經超過二十年,最近三年旁邊又多長了四、五顆,來就診時菜花當然已成為巨無霸。所以菜花的外觀是病毒型號與個人因素互相作用,兩者「共同」決定的。
在治療過程方面、三大類的病例亦各有不同,一、二、三組病人的平均總用藥量,依次是一六○、八十四、二百克,平均治療天數是三十四點二、三十點五、四十七點五天,可見高危險型號的HPV,用藥量大治療期又長,真的是比較難纏。
不管高危險、低危險、菜花總是麻煩事,與其惹得一身腥羶。不如盡力預防,安全性行為,潔身自愛,則無處惹塵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