膀胱有甚麼力?狹義來說是膀胱逼尿肌收縮挑尿的力量。但是從廣義的「有力」來解讀,應當是膀胱有力量去完成既定的各種生理功能。正常膀胱功能就是能儲存腎臟不斷送來的尿液、遵從中樞神經的命令,在適當的時間地點,順利地排洩尿液到體外。用一句簡單的詞來描述就是「收」「放」「自如」。
「收」就是收納、儲存尿液的功能、文學家常常說、點滴涓流、匯成溪河江海、液尿科醫師是最能身體地體驗這句話,膀胱鏡檢查是可以看到點點滴滴的尿進入膀胱,逐漸累積成一泡大大的尿。原來每一位年青的泌尿科醫師在養成訓練階段、總要「看」一大堆的膀胱鏡檢查病例,膀胱鏡檢查有一定的標準步驟,其中有一步驟是以七十度鏡頭、觀察膀胱三角區( TRIGONE)及其頂端的輸尿管注入口( URETERAL ORIFICE)、檢視注入口的形狀和尿注入時的情形,在正常狀況下,注入口會先「收縮」一下,然後一小股的尿液徐徐注入、每次注入量大約不超過一西西,注入的頻率也不一定,快的時候可能五秒鐘就一次,慢的時候可能等上三分鐘才注入一次,原來腎臟的工作也是有節奏的,腎臟原則上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,但並非所有「機組」同時在動,而是「輪班」中一陣一陣地排放,有如是球場上的球速作波浪上起立歡呼一樣,尿先集中在腎盞( RENAL CALYX),然後再匯合到腎盂( RENAL PELVIS),再連接輸尿管,輸水管與橡皮水管不同,是一根有生命的管子,它也是由平滑肌纖維所組成的,同樣地內層也是粉膜「防水層」,與膀胱內壁都同樣材質,都是移行性上皮細胞( TRANSITIONAL CELL)和基底層膜( BASEMENT MEMBRANE),只是這裡的防水層比較薄,大約是三至十層的細胞,輸尿管運送尿液是有節奏的,它把尿液大約十至二十滴左右作成「一包」尿液是一包一包,在一定的隔間送出的,這種輸送很像食道,無論面對多少食物和飲料,我們總是一口一口地吞下去,不可能像水龍頭放水那樣連續不斷地流動。不過不管是五秒鐘或三分鐘送尿一次,我們日常生活都不可能「隨到隨辦」,馬上排出體外,一般人上班上學的生活,大約適合小解的頻率是每二到三小時一次,這個落差使得人體必須要有一個儲尿的緩衝機構,這就是膀胱。
小朋友在玩吹氣球時,一旦突破橡膠的「開始壓力」、就會很順利地愈吹愈大,氣球愈大,球面的表面張力愈大,球體內的壓力也是等比例地直線上升,兩者並無落差,這是無生命的「純機械」表現,人體的膀胱是有生命的器官,表現完全不同,原則上在「最初」不影響健康的階段,壓力不變,一旦到達可能影響健康的容量,壓力急速上升,讓人無法忍受,以保障身體的安全,我們假定以膀胱剛巧排空,開始觀察它的變化。剛排空的膀胱、皺縮成一團,內部幾乎完全沒有壓力,當尿液點點滴滴地流進來,尿容量慢慢地增加,可是壓力完全不動。以時個人根本感覺不到有尿存在,大約到達一百西西左右,一般人都可以感覺到有尿了,這個點稱為初度尿意感( FIRST SENSATION),此時壓力會上升到十公分水柱左右的壓力,尿量由一百西西逐漸上升到三百五七西西左右,變化很大,可是壓力幾乎不變,容量在三百五十至五百西西之間,壓力會忽然間不成比例地暴升,原來此階段正是膀胱逼尿肌最佳出力狀態,此時排尿、非常順暢,膀胱有力,事半功倍,一旦超過這個容量,逼尿肌被「拉長」,反而無力,尿尿反而愈來愈無力,如果超過八百西西,可能閉尿,根本無法自力排洩,必須往醫院求助。
要「收放自如」,可真是要用心「顧好」身體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