疱疹這個名字怎麼來的?從中文字義來看,「疱」是小水疱,「疹」是皮膚微微隆起並略帶膚色改變,這是以疾病的外觀形態作為病名的依據,可說是十分「寫真」。疱疹的英文是HERPES,是從拉丁文HERPETON來的,是指一些活躍在陰暗地帶的爬蟲類動物,例如蛇類;在古人眼中,疱疹可以說是神出鬼沒,症狀的出現並無固定的模式,牽連的範圍又廣,病情的蔓延又冷酷無情,事實上疱疹第三型就是帶狀疱疹,我們民間也俗稱為「皮蛇」,所以西方的命名是以發病的「冷血、難測」的形態為依據,頗具有「警世」的味道。
單純疱疹病毒感染到「新頭家」的性器官表皮細胞,最快在兩小時內開始繁殖複製,破壞細胞,只是人體構造複雜,「家大業大」,細胞總數以億兆計,身體各部的細胞也不斷汰舊換新,儘管疱疹病毒可能風行草偃,所向披靡地瘋狂繁殖,實際規模卻像一隻害蟲飛入嘉南平原連綿不斷的稻田,無論如何狼吞虎嚥,大肆掠奪破壞,都引起在地基層農會的注意,中央的農委會更不可能察覺這一隻害蟲的入侵,如果各種條件配合,害蟲安居樂業,不斷繁殖,世世代代「吃免驚」,終有一天啃光一大片農田,才會引起「作息人」的注意。疱疹發病也是如此,感染後雖然已經不斷繁殖破壞,但是當事人根本無從察覺,這一段醞釀時期我們稱為潛伏期,最後實在是「鬧」到很大,紙包不住火,終於迸出症狀來,潛伏期短者兩天,長者可達數個月,大部分病例是以一至三星期為最多。其實疱疹病毒感染亦非每次都得心應手,橫行無忌的,就像一隻害蟲走入嘉南平原的稻田,如果剛巧遇上噴灑農藥,牠只有無聲無息地消失,當疱疹剛進人體時,如果聞聲而至的白血球(通常是名叫CD4的殺手型白血球)夠「凶」的話,殺得疱疹病毒片甲不留,當事人「傻人傻福」,根本還不知道危機已經化解於無形哩!
一旦潛伏期滿產生症狀,表示病毒已經「達陣」,當事人有兩種可能的「下場」。一、無症狀終生帶原,占約百分之八十的病例。二、遇「衰」即發,不定時發生一部分或「全套」的疱疹症狀。
一、無症狀終生帶原:當潛伏期滿,疱疹正該作勢大量破壞皮膚之際,不知甚麼原因,忽然「欲言又止」,這時候當事人細心觀察的話,可能感覺到「患處」略紅及稍微脹脹的,並可能夾雜些許癢癢的感覺,如果粗心大意的,根本不感覺甚麼異樣,疱疹不但不與白血球交鋒,相反地陸續拔營整隊,轉進主管上一區域的感覺神經線,沿溪上溯,在性器官周圍的疱疹病毒上溯到骨盆腔內的骨前神經結( PRESACRAL GANGLION)、在口腔周圍的病毒可抵達位於耳朵後下方的三叉神經結( TRIGEMINAL GANGLION)。神經結有一個很特殊的「生活狀態」,就是不直接與血液接觸,從來不直接接觸紅血球或白血球,新陳代謝用的氧氣、營養、廢物交換等全部隔著一層保護膜來進行的,這樣應驗了「退一步海闊一空」。這群疱疹病毒有如避秦的子民,來到了桃花源福地,從此離開花花世界,不受外界「政黨輪替」的各種紛擾。說也奇怪,疱疹病毒性情大變,彬彬有禮,生活非常安分守己,實際上接近冬眠狀態,完全不干擾神經細胞的「日常生活」,兩者互不侵犯,百分之百和平共存,從此「過著幸福快樂」的生活。
左派向左走,右派向右走,道不同不相為謀,病毒仍然是病毒,表面上是「歸臥南山陲」,實際上有如賓拉登,「大本營」顧好了,就三不五時派遣游擊隊出來破壞,從此天下「不太平」矣!
Awesomme blog you have here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