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人比較會發生尿路結石?目前為止,結石原因當中,大家公認最重要的項就是「體質」,但是「體質」到底是甚麼?怎樣檢驗及評估,卻無從著手,甚至「體質」的標準或指標是甚麼?都還沒有一個譜。當結石在人體內照點滴滴地沉積,在逐漸成形的時候,身體並沒有任何症狀,「當事人」也無從察覺。如果我們能預先知道怎樣的人比較會長結石,提高警惕,當然對結石的預防,會很有幫助的,我們且看結石病患的眾生相。
一、年齡:尿路結石病人,首次發病年齡,大概在二十至五十五歲之間,尤其是三十至四十五歲的壯年時期為最多。二十歲以前的結石病例少於百分之五,而且絕大部份與先天性的新陳代謝問題有關,病因都比較特殊,與絕大多數常見的尿路結石完全不同,歸類於一個特殊的類別。五十五歲以上才首次發病的人也是鳳毛麟角,少之又少。常見的年長結石病例,通常是復發病例,只是延結壯年時期的結石狀況,而且會逐漸進入「收尾」階段,復發的次數也是愈來愈少。
二、性別:男多女少,比例大約是五比一左右,真是應驗了「男人真命苦」這句廣告術語。這個性別的差異是否男女的性質爾蒙不同所造成的呢?女性賀爾蒙的確跟骨鈣的代謝很有關係,但卻不是「預防」結石的原因。許多夫妻都吃同樣的食物,幾十年下來,食物鈣的攝取量是差不多的,如果女性賀爾蒙真的「保住」了鈣,豈不是普天之下的「老妻」、骨頭遠比「老夫」的硬又重,可見女性賀爾蒙影響的是骨骼鈣的「填補」作用,但是對骨骼鈣質「流失」方面,並無影響。
三、季節:每年夏天都是尿路結石的「旺季」。在北半球的氣候狀態下,農民曆有所謂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。臺灣地區的尿路結石病患發病形態、跟這個曆法也很相似,每年夏天,全島高溫,大家在汗流夾背的時候,體內結石不斷長大,有些人「長得快」,結石就成了仲夏夜之噩夢。大部份病人會在秋天開始,才陸續發生症狀,這時期泌尿科「生意」忙不過來,真到冬天才逐漸「安靜」下來,農曆年過後,通常就是「度小月」的時候,長期觀察下來,每年都是如此,可見尿路結與季節氣溫很有關係。
這三大因素當然十分明確,但對大多數人而言,還不算「清楚」,因為「範圍」還是太火了,於醫學研究就要更深入研究一些項目,包括家族病史、職業、社經地位、飲食習慣、甚至籍貫,常居住地等,希望能發現更仔細的致病關鍵。對於許多尿路結石病患,家族病史、確實是有幾分關係的、血緣一等親、例如父母對子女,仔細追查之下,可能一半以上的病例,會有一等親,通常是沒有血緣關係的,亦由此可見「體質」因素的重要性。
至於其他細項原因,尚無結論,由於台灣地區交通十分便捷,人員流動率很高,因為求學,就職等事因,搬來搬去的真的很多,所以地域因素及常住地等,完成無從判斷。在社終因素方面,亦復如此,比起其他國家,我們社會的貧富階級差距仍不算太大,加上「富不過三代」,昨天的「孤峰獨傲」,今日可能已經「身墜紅塵」。已有人求學時,每天總是才兩個便當加一個饅頭,不到十年就躋身「新貴」、住豪宅,進出兩岸,眼觀亞洲,佈局全球,樓起樓塌,常常在同一代同一人身上實現,社會階級開流動之強烈,也該人傻眼,無從判斷。
尿路結石在疾病中,算是「公平」的一類,在台灣的中年男仕,無論貧或富、美或醜、天方或笨蛋,「機會」都一樣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