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對年輕的夫妻,抱著兩歲多的小男孩走進來,訴說小孩的蛋蛋不見了,更正確地說,是兩年來都沒有真正地看到過小孩的蛋蛋。小孩頗為帥氣,外觀身高體型也屬一般正常,活動良好,表情豐富,唯一的發現就是,打開褲檔「下面空蕩蕩」的,陰囊尚未發育,根本沒有「裡面」、也稱不上是個「囊」,平平板板的,活像兩張皺皺的貼紙,貼在「那裡」而已,陰莖的尺寸還可以,還好小朋友十分「合作」,細心檢查,終於在恥骨兩旁的位置,找到兩顆小蛋蛋,而且尺寸及軟硬度適中,頓時寬心下來,安慰家長,可以安啦!
這也屬於隱睪症的一種,所謂隱睪症,就是男性的睪九「要降、未降或不降」,這些病例,大部份是按照大自然的機率發生的,一般足月自然順產的男嬰,大約有百分之三,在出生時發現有隱睪的問題,不足月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三十,其中如果出生體重不足一千八百公克者,隱睪比例達百分之七十,不足九百公克者則可達百分之百。隱睪的發生與衛生水準無關,但是醫療資源充足者,可以及早發現,加以監控及處理,現在台灣地區的嬰孩,只要在醫院出生者,在一週內必定會有小兒科醫師全面體檢,而隱睪是重點項目,「漏網之魚」可謂極少,絕大部份病例可以「及時」發現。
隱睪是睪丸該降而未降或不降的狀況,大家都知道睪丸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,必須在比較低溫的環境才行,通常必須比體溫低兩三度(攝氏)左右,讀者諸君可能疑問,一定要如此嗎?比這個差距更低行不行?比體溫高又如何?其實目前科學僅能敘述這個現象,卻無法解釋「為甚麼」。的確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,雄雌的睪丸都是這樣安排的,但是同樣是高等生物,同等重要的生殖細胞,雌性的卵泡、卵巢,卻全部是放在「腹內」,為甚麼雌性那麼溫順不挑剔,難道男生是天生的「龜毛」,只有天知道。
為了要比體溫低兩三度,睪丸就必須「外放」到體外,從體內到體外的外放,是雄性特有的生理變化,整個工程頗為艱鉅,人類的胚胎,大約在受精後六個星期左右,大致上身體「各部門」都已經有了雛形,接下來的八、九個月就是等待長大而已。此時的睪丸在「腹內」最原始的位置,也就是在腎臟下沿,大概在受胎後四個月左右,胚胎已經有了一定尺寸,各項條件大致成熟,睪丸這就開始啟程出發,展開整個大遷徙的過程,如果一切順利,大概在受胎後八個月左右,下降到陰囊的定位。我們雖然讚嘆這是很大的工程,再深入看看,假如體內各項條件配合得宜,所謂大工程其實也是「彈指」之間的事。
正常的睪丸下降工程必須有兩大因素配合。一、正確地拋出導引索( GUBERNACULUM),此索一端固定於睪丸下方,另一端前進鎮定陰囊的「底盤」,這個過程猶如飛天大盜,拋出帶鉤的繩索,釣住牆頭,不管再高的牆壁都可以爬上去。二、適量的男性賀爾蒙,提供睪丸發育及下降的動力,並且讓陰囊發育成型,造好一個袋子,好迎接即將上任的新官。從腎臟到陰囊,其相對距離可算是路途遙遠,假設身高一七○的男子,這個距離可達三、四十公分,這麼遙遠,為甚麼我說是「彈指」之間的易事,原來在胚胎四個月左右時,身長還不過是幾公分的「小人物」,腎臟與陰囊的相對距離雖然較遠,但實在的絕對距離卻只有一兩公分,只要拋出的導引索抓對位置,並把兩端的陰囊與睪丸牢牢抓好,以後胚胎的身體飛快地長大,導引索卻不延長,那麼睪丸與陰囊的距離,就始終保持在幾公分之內,只要男性賀爾蒙提供一個正常的發育條件,睪丸入「袋」,一蹴可幾,只是「彈指」之間的事。
既然如此容易的事,為何還有隱睪之憾?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