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性病

性不性由你 病不病由他(她) 6

  • 陳偉寶
  • 2015-10-02

孔子曰:「食色性也」。可見儒家學者們深切地了解到食是個人生存的要素、性(色)是民族存續的要素,但上述的「性」字與本欄標題的性(專指性行為)是不相同的,我國古代醫學名詞中並沒有「性病」這個名稱,大致上所有性病統稱花柳病,其實花柳病這個名詞直到民國七十年期間還是十分普及,連報章廣告都可以看到,「花柳」讓人產生不舒服的聯想,可能大家料想不到在古代花柳是頗有身份地位的一個詞,唐朝李白有一首詩:流夜郎贈辛判官。首兩句是:昔在長安醉花柳,五侯七貴同杯酒……,原來唐朝盛世時期,經濟情勢大好,「特種行業」十分發達,名妓輩出,亦即今日東洋藝妓的祖師,各地妓院裝潢非常講究,院林造景更不在話下,花流行大蕊和色彩濃艷者,例如牡丹、芍藥、菊花等,河岸邊遍植柳樹,搖曳生姿,品味高雅,進出流連者非富則貴的上流名仕,名妓以賣藝為主,可賣身亦可不賣身,名仕們更「理直氣壯」流連風月,大概因此所得的性病就都稱為「花柳病」,花柳就是那些「高級消費場所」的代名詞,所以花柳病的「門檻」極高,不是販夫走卒的小事,只是當時醫學對性病並沒有系統性研究,也不知道唐朝盛行哪幾種性病。

當歲月推移到明朝,情況有些改變,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來自民間基層的「卒仔」,明朝對高貴的「朝臣」極不信任,才有錦衣衛、東廠、西廠等,對全體官民厲行最高壓的白色恐怖統治,而對「色」的方面,卻網開一面,金瓶梅就是當年銷售最佳的艷色作品,加上國際貿易由唐朝的陸路(絲綢之路)改為水路,大量歐洲船隻東來,水手們總是性的問題比較嚴峻,可以說性病變多了,變普及了,也變低俗了,當時嶺南流行癩病,大約就是螺旋菌感染症,包括了梅毒和痳瘋,梅毒意指梅子成熟季節(大約端午節前)所流行的毒瘡(下疳),當時中醫的水準遠比西醫先進,對於梅毒疾病的發病過程,三期四階段,已經有詳細記載,甚至已經知道是性傳染病,只差沒有「細菌」這個詞而已,有點遺撼的是拿不出有效的治療方法,徒有「固本培元」是不足以殺死外來入侵的螺旋菌,直到近代二次世界大戰近結束時期,盤尼西林面世,才克服了梅毒這個疾病。

性病大致上是「親力親為」所致,主動被動因素都有,下篇詳述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