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性身體構造與男性略有不同,由於尿道無法「突出」體外,與陰道這個「髒鄰居」幾乎是「共處一室」,常常是「淤泥入宅」,生活上一個不小心就發生下尿路感染。在這個「主題」上,男性可算是得天獨厚,成年男生的尿道長度在二十公分以上,以大腸桿菌的角度來度量,大約是細菌「身高」的二十萬倍以上,換算成人的環境看,大約是相當於一個身高一八○公分高的男子,面對三百六十公里長的「道路」、空間與距離的隔阻,憑大腸桿菌自己的力量,實在無法「達陣」,引發膀胱炎。再加上男性尿道「懸」在半空中,經常接觸到的是自己的內褲,沒有「髒鄰居」的煩惱,當然「無處惹塵埃」。
上述的事實顯得老天爺好像有點不公平,沒錯!誰能規定老天爺必須做到男女平等呢?男性朋友們先別高興,雖然大家不容易得到下泌尿道感染,卻容易得到其他的毛病,性別的差異僅造成「易犯」的疾病種類不同而已,這裡面很難判斷誰比較「好」。再綜觀目前全地球不分國界或種族,平均壽命是女性比男性長壽約五歲左右,可見老天爺的確有「性別歧視」,但似乎是比較疼愛女性哩!
由於器官在解剖結構上的「弱點」,成年婦女發生的下尿路感染病,九成以上屬於「內亂」型,肛門的細菌越界跑進陰道,再隨著分泌物侵入尿道,引發膀胱炎,整個感染過程的各項元素,全部是「自給自足」,不假外求,改善之道,惟有「反求諸己」。另一方面成年男性的下尿路感染病例,九成以上屬於「外患」型,它有兩個基本條件。一、尿道口接觸到「髒東西」。二、細菌或病原藉外力突破空間與距離的障礙,深入尿道「後方」。成年男子的「外患」,最普遍的當然就是性行為,尿道直接深入女性陰道,既然「深入虎穴」,直接「觸碰」問題的核心,這時比起女性的尿道,更「接近」髒物,陰道等是半封閉空間,在「忙進忙出」的動作中,男性的尿道出口段承受著正壓(進時)和負壓(出時)的交替變化,這個變動的壓力提供足夠的動能,讓「髒物」突破距離的屏障,深入尿道「後方」,造成尿路感染。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第二普遍「外患」,通常是醫療行為所造成的,例如病人因病入院開刀,無論是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,都容易引起排尿困難,為減輕病患術後排尿的障礙,大致上都免不了「插尿管、掛尿袋」,假如消毒不完全,或疏於照護,或病人抵抗力超低,很容易造成尿路感染。
對於下尿路感染,我們能不能作這樣子的評價:女性是因為先天上的器官構造特殊,讓自己很難「潔身自愛」,才造成感染。男性徒有器官構造上的優勢,但後天本性上無法「潔身自愛」,才造成尿路感染。這個想法雖然有考慮到男性感染與性行為的密切關聯,可是仍有失諸偏頗,因為成年人基於自由意志下的性生活,是屬於正常生活需求項目,不應該被污名化,況且本文所討論的是針對一般泌尿道感染,基本上每一位健康的女性,她的陰道內的環境仍算是「髒」的,所以不分「厝內」或「厝外」的性行為,對男性的「危機」是相同的,我們的討論並不包括性病,性病屬於特定的感染症,「雙方」感染機會相同,與器官「外型」無關。通常器官構造的差異,只能影響病原的「來源」和「入口處」,當細菌進入身體後,還有許多的因素,左右整個疾病的發展,「成局」與否,並非有否來源所直接決定的。
大致上可以把下泌尿道感染視為一個多重控制因素的「生物模型」來看待,可以用系統分析的概念來評估各項因素的影響力量。如何「趨吉避凶」,下回再續。
(作者現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兼任講師)